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 
快报:易患胃肠癌的人群
来源: 上洋中医宛医生      时间:2023-05-31 04:20:35

21岁,正是大好青春年华,美好的未来正在招手,然而,小方(化名)的21岁,却意外地与凶险胃癌狭路相逢。


【资料图】

小方是杭州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前阵子,一向热爱美食的小方突然“没了胃口”,还出现了腹胀的情况。

对此,小方也没当回事,直到父母发现了他的异常,才连忙带他到医院就诊。

吹气试验显示,小方是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而在胃镜检查中,医生发现他出现了“皮革胃”。

皮革胃,是晚期胃癌的一种类型。它不像我们常听说的胃癌,有一个突起的球状肿瘤,而是胃癌病变广泛地侵犯到了整个胃壁,导致胃黏膜皱襞消失,胃腔缩小,胃壁全层增厚、变硬,就像是弹性差的皮革一样。

病理结果进一步验证:小方的胃癌已经发展到较晚期,出现了转移,无法进行手术调治,只能先进行放化疗。

这个消息对小方的父母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儿子的大好年华才刚刚展开,却遭遇晚期癌症!

据了解,小方并没有胃癌家族史,那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被胃癌盯上了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消化内科胡凤玲副主任医师解释说:“幽门螺杆菌感染很可能是导致他患癌的主要原因。”

感染幽门螺杆菌,胃癌、肠癌风险蹭蹭长

幽门螺杆菌,菌如其名,是个潜伏在胃幽门部的“幽灵”。

幽门螺杆菌能在胃定居、生长、繁殖,而且还是唯一一种能在胃酸中生存的细菌。

当然,最可怕的点在于,幽门螺杆菌是公认的胃癌致病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其列为1类致癌物。

其致癌原理,符合业内公认的胃癌发生模式: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 →胃癌。

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让人一步步发展成胃癌!

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就是胃癌的主要病因。

而最近有新研究还指出:幽门螺杆菌的作案范围不只局限在胃,它还会促进肠癌的发生!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院团队,在消化领域知名期刊GUT上发表的这项研究首次证实:

只能在胃里存活的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同样存在强烈因果关系。

这一发现提醒我们,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许可以成为预防结直肠癌的一个手段。尤其是肠癌高危人群,更要重视起来。

除此之外,多项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还可能惹来这些病:

(1)胆结石风险增25%

(2)可能拉升咽喉癌风险

(3)胃肠道淋巴瘤风险上升

可以说,整个消化系统都会被连累!

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要不要治?

既然幽门螺杆菌如此害人不浅,那有必要根除它吗?

首先说明一点,就拿胃癌来说,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癌的风险会比其他人高,但不是说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

概率有多大?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90%的人会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仅10%~20%发生消化性溃疡,而最终发展为胃癌的概率不到1%。

也就是说,感染后确有必要引起重视,关键在于定期检查,有小病及时治,不让小病变大病,这才是防癌硬道理!

至于根不根除,看情况。

202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提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应坚持“个体化评估和处理”原则:如果感染者有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胃炎、胃增生性息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胃癌家族史等人群,需要根治。

总结一下:查出阳性,但无不适症状也非癌症高危人群,可以不治。菌不犯我,我不犯菌。

有人可能会问:听说日本在根除幽门螺杆菌这件事上“赶尽杀绝”,为什么我们国家相对比较保守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曾志荣医生解释,这与我国国情有关

● 中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很高(40%~60%),感染的人口基数大。

● 幽门螺杆菌对一些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高,根除率下降。

● 根除后可能再感染率较高。

● 根除治疗中不正规应用抗生素问题突出。

● 大规模应用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能会造成其他细菌抗生素耐药率增加等后果。

预防感染,关键在于……

当然了,能不感染那是最好的。如果目前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或者本人感染了,但同吃同住的家人还没被传染,那生活中要注意一些细节,避免传染。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很简单,主要是口-口、粪-口传播。

口-口传播很好理解——平时一起吃个饭、接吻,或者和病人共用碗筷、毛巾、牙刷、水杯等生活物品,都有可能产生交叉感染。

特别是共餐时,只要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就可能造成“一人得病,全桌遭殃”的后果!

所以还是提倡大家分餐,如果共餐,也建议使用公筷。

还有一些老一辈的人,会用嘴喂食——用嘴巴先嚼一嚼再给孩子吃。这种做法要坚决避免。

粪-口传播,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咋回事,其实就是病原体随着大便被排出来后,又附着到手或者食物上,传染给其他人。

比方说便后没洗手又拿东西吃,就可能病从口入;或者把手机带进卫生间了,病原体也可能沾到手机,再跑到你手上。

这些行为,都要尽量避免。

关于幽门螺杆菌检测,这几个问题要了解一下。

最后再来回答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1、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很多。包括: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抽血)、呼气试验(呼气)、尿素酶试验(胃镜)、粪便抗原检查(大便)。

一般体检会推荐首选13C-尿素呼气试验,也就是常说的“碳13”,准确性较高、操作也方便。粪便抗原检查可作为备选。

2、网购的快速检测试纸靠谱吗?

准确性差,不推荐使用。

目前网购的快速检测试纸,属于尿素酶快速检测,通过取牙缝间的牙垢进行检测。

口腔里有很多细菌都可以产生尿素酶,不一定就是幽门螺杆菌带来的,且口腔里有幽门螺杆菌,不代表胃里也有, 所以结果未必准确。

3、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家里人也要去查吗?

是的。家庭内传播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途径,家里有人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全家都查,早发现早重视,该治的早治。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